和大集團傳遞動力,帶領集團成員谷底翻身

前言

和大(1536.TW),前身為和興工業社,於 1966 年 3 月由黑手學徒出身的曾福助所創立,直到 1973 年 1 月改組為和大工業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並且在 1975 年 12 月更名為和大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當時正處於機車業鼎盛時期,讓生產汽車零組件的和大經營得相當順遂,因而失去該有的危機意識。

1985 年,百吉發(機車業者)出口到中國卻收不回貨款,加上該公司負責人私下變賣公司資產,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百吉發向和大下單所開具的支票因此遭到退票,多了 1.05 億元的呆帳。之後五年,和大雖然沒有倒閉,卻陷於財務危機之中。一直到 1990 年,在債權銀行的引薦下,曾任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秘書的沈國榮才接下了董座,公司全面改組,更名為和大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重整後的和大站穩腳步,於 2000 年 3 月上櫃買賣,並於 2001 年 9 月轉為上市。至此,以沈國榮為最終控制者的和大集團成型。此後,和大集團漸漸入主其他企業,擴大其事業版圖,擠身至全球前十大品牌車廠傳動零組件的供應商!在這 20 餘年的歷史裡,和大集團是如何一步步茁壯,擴展其集團規模?又是選擇在何種時機點入主高鋒、華豐、慕康生醫等公司?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分別介紹和大集團集團各成員的營運概況,並且說明和大集團的入主時機與方式,帶你一窺和大集團發展歷史,讓你對其有更深入的認識!

入主高鋒

高鋒(4510),前身為高鋒鐵工廠,由創辦人莊春定於 1968 年 5 月所成立,於1972 年改組為高鋒機械有限公司,並於 1979 年 2 月改組為高鋒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10 月股票公開發行,此時高鋒為單一公司,不成集團。

經營權易手,遠東機械入駐

1992 年莊春定有意讓出高鋒的經營權,高鋒以換股的方式與遠東機械集團的莊家進行策略聯盟。同年 10 月,股東臨時會進行董監改選,莊春定讓出高鋒的董事長給遠東機械集團的莊國欽,遠東機械集團的其他家族成員也一起進入董事會。同年,高鋒更名為高鋒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並於 1998 年 2 月正式掛牌上櫃。1998 年 5 月共有 9 名董監事,其中遠東機械集團的人馬取得 4 席董事和 1 席監事,並持有 34.35% 的股權。高鋒自始歸入遠東機械集團。

因資源整合契機,和大進駐經營層

2005 年受大陸宏觀經濟調控的衝擊,高鋒的的營業利益從 2004 年 59,005 仟元降至 2005 年的 -58,225 仟元,由盈轉虧。國內機械業當時正推動業界的資源整合,包括和大、亞崴、程泰及主新德等多家工具機大廠,計畫共同發起籌組「汽車零組件製造機具協會」,搶攻全球市場的大餅。高鋒因此於 2006 年 1 月舉行臨時股東會補選懸缺的二席董事,引進和大集團進入董事會。

2006 年 5 月,遠東機械集團漸漸淡出高鋒經營層。董事長莊國輝先行讓出兼任的總經理職位,又於 2007 年 1 月以業務繁忙為由請辭董事長,改由和大集團的沈國榮接任。

和大:高峰工業歸入和大集團。
高鋒工業歸入和大集團。資料來源:TEJ 集團觀察家

高鋒於 2007 年 1 月經營權易手,改由和大集團入主,因此歸入和大集團。在 2007 年 4 月,高鋒共有 10 名董監事,其中和大集團透過合勝投資、和鑽投資、春輝投資和沈國榮共持有 15.78% 的股權,並出任 3 席董事,包含 1 席董事長,同時具備了股權以及席次控制權。

入主華豐

華豐(2109)前身為華豐橡膠工廠,於 1945 年 9 月由張湖與好友楊金豹和顏克忠三人所共同出資創立,是台灣光復後第一家成立的輪胎工廠。1959 年 5 月改組成立為華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並於 1970 年 9 月公司變更為華豐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華豐自成集團,為家族共治的控制型態

延伸閱讀:什麼是家族集團?
家變時有所聞的情況下,集團歸屬面臨的挑戰!

張、顏兩家家族共治

華豐橡膠起初由張湖擔任董事長,1975 年由第二代張清元接任董事長;1997 年張清元退休,原屬意由第三代張瀛洲接任董事長,但考量資歷尚淺,由原股東顏家的顏明善接替。直到 2003 年 6 月在大股東日商住友橡膠工業的支持下張瀛洲才當選董事長。長期以來張家、顏家的公司治理形象皆不佳,兩家都涉嫌在 2003 年與股市名嘴炒作自家股票,分別遭到起訴。

大業張公開收購華豐,結束張、顏共治朝代

當時,股市作手「大業張」張滔為首的市場派逮到機會,利用其底下控制的公司名義,在市場上購買華豐股票,於 2009 年 6 月董監改選進入華豐董事會,並推舉陳恒逸接任華豐董座。華豐 2010 年 4 月共有 10 名董監事,大業張透過中華瑞穗、中華拾穗共持有 1.02% 的股權,並出任 3 席董事、1 席監事,包含 1 席董事長。TEJ 以 2009 年 6 月做為歸入大業張的時點,結束華豐長期以來由張家、顏家共治的局面。

張滔對外以顧問自居,與陳恒逸共同經營華豐,實則為華豐之負責人。張滔控制華豐經營權,並非想要專心經營。張滔說服其他董事,將原本華豐為投資大陸而設立子公司中國華豐企業和中國華豐生技之資金,由其代操投資股市,願負賠償責任。自 2009 年 8 月起,利用中國華豐企業和中國華豐生技證券帳戶及交割帳戶內之款項,買賣眾星(8082)之股票。

2012 年陳恒逸勾結張滔掏空華豐資金炒股,遭到檢方起訴,辭任華豐董座。大股東華豐輪胎改派駱黔明接任。並在 2013 年 4 月又改派張滔友人蘇明芬出任董座,以蘇明芬為首,結合友人郭枝芬和房市名人「勇哥」黃勇義兩夫婦進入董事會,坐穩華豐的經營權。

延伸閱讀:從中福下市危機,探討背後的經營權之爭問題!

不讓聯貸案停滯,沈國榮接下董座大任

2014 年在蘇明芬力邀下,和大集團以大安永康的名義投資華豐,並在 5 月董監事改選順利取得 3 席董事,沈國榮也入列其中。華豐同時也在 6 月簽署了約 16 億元的聯貸案,預計用來增加產能,擴大公司的規模。不料,2017 年底董事長蘇明芬和副總經理郭枝芬爆出財務糾紛,導致聯貸案的主辦銀行暫停動用額度,待糾紛釐清才予以恢復。

因此,2018 年 1 月,華豐董事長蘇明芬和總經理黃勇義雙雙辭任,避免影響聯貸案,由出身台中地方望族的廖陳宣有接任董座,但隨即在 4 月也因個人因素請辭,董事會請出沈國榮出任董座。

和大:華豐橡膠歸入和大集團
華豐橡膠歸入和大集團。資料來源:TEJ 集團觀察家

2018 年 11 月,和大集團買下了華豐大股東豐鑽和韓園欣然企業,正式入主華豐,因此歸入為和大集團的成員。2019 年 4 月,華豐共有 9 名董監事,和大集團透過豐鑽、韓園欣然企業、沈國榮和劉興烘共持有 6.12% 的股權,並出任 3 席董事、2 名監事,包含 1 席董事長。

入主慕康生醫

慕康生醫(5398)於 1978 年 6 月由前董事長鄭鴻傑所創立,原名力瑋實業有限公司,在 1989 年 5 月變更為力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力瑋於 1997 年 10 月補辦公開發行,1999 年 10 月上櫃買賣,自成集團。

力瑋結盟華豐,蘇明芬加入力瑋經營層

2013 年力瑋與華豐結盟,跨足代理輪胎的銷售與維修。2014 年 6 月鄭鴻傑的董座任期屆滿,由華豐的蘇明芬接任,蘇明芬等人同時也進入力瑋經營層。TEJ 以 2014 年 6 月做為歸入大業張的時點。2015 年 4 月,力瑋共有 7 名董監事,蘇明芬等人透過真大投資、豐潤科技、中國華豐企業、卓豐閔和蔣瑮雯共持有 18.84% 的股權,並出任 5 席董事,包含 1 席董事長。

「維骨力」代理商入主,力瑋跨足生技業

2015 年 8 月因輪胎的通路事業部門不如預期,以代理知名保健醫藥產品「維骨力」的大統貿易集團入主了力瑋的大股東真大投資,真大投資改派曾天賜任董事長。TEJ 以 2015 年 8 月做為歸入大統貿易集團的時點。2016 年 4 月,力瑋共有 7 名董監事,大統貿易集團透過真大投資、曾天賜、黨得綸、黨得霖和鍾蘇添共持有 16.09% 的股權,並出任 3 席董事,包含 1 席董事長。

力瑋 2016 年通過私募案,跨足生技產業,先後併購 4 家生技醫藥公司以及關係人底下的生技通路商艾麗雅國際。隨後,大統貿易集團得以借殼上市,力瑋也於 2017 年 7 月更名為慕康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慕康營收衰退,沈國榮接手救獲利

2018 年 8 月慕康生醫經營層爆發內鬨,原任董事長曾天賜遭到大股東真大投資撤換,改派黃旭仁接任董座。慕康生醫自 2017 年起營收衰退,由 2016 年的營業利益 17,080 仟元降至 2017 年的 -5,343 仟元, 2018 年營業損失進一步擴大到 -39,493 仟元。

和大:慕康生醫歸入和大集團。
慕康生醫歸入和大集團。資料來源:TEJ 集團觀察家

另一邊,和大集團 2018 年入主華豐後,積極改造華豐的公司內部結構。其中,由於華豐在 2015 年退出後仍為慕康生醫的大股東,轉投資超過 10% 的公司對華豐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於是,沈國榮決定接手慕康生醫,2020 年董監改選拿下董事長寶座,並向大統貿易集團買下真大投資 。TEJ 以 2020 年 6 月做為歸入和大集團的時點。2021 年 4 月,慕康生醫共有 7 名董事,含 3 名獨立董事;和大集團透過華豐經銷、華豐橡膠工業和真大投資共持有 25.1% 的股權,並出任 4 席董事,包含 1 席董事長。

現今的和大集團

總結而言,觀察和大集團沈國榮選擇入主各家公司的契機,和大與高鋒是由於經營不善,而華豐和慕康生醫則是因為原經營層發生糾紛。與先前介紹過的泰山與新光金個案不同的是,和大集團並沒有透過綁定委託書或是召開股東臨時會的方式來解任董監、取得經營權,反倒是以救火隊的身分來入主公司,嘗試改善公司營運。事後來看,除了慕康生醫仍陷虧損外,其他成員皆在加入和大集團後,營運表現逐步好轉。

和大集團:和大集團成型歷程與成員概況
和大集團成型歷程與成員概況。 資料來源:TEJ 集團觀察家, TEJ 資料庫

2007 年入主的高鋒工業在 2006 年本業還處於虧損,入主後,不僅營收成長超過 2 倍,營業利益也由虧轉盈,2022 年成長至 52,667 仟元;此外,2018 年入主的華豐橡膠營收雖小幅衰退 5 %,可本業獲利卻成長了 6 倍之多,是和大入主後的最佳成績。

最後,上市近 23 年的和大工業,藉由多次接納新集團成員與調整經營策略,營收與營利成長都有著相當亮眼的成績,董事長沈國榮的經營能力無疑是一關鍵。身為董事長的他,始終秉持著「追根究柢」的精神,找出經營不善的癥結點,毅然決然地改革,最終帶領集團成員一起成長。由發展歷程也能看出,沈國榮並不執著於機械工業,和大集團從齒輪製造到生醫領域,仍然持續計畫著著擴展版圖的下一步。而下一步是哪間公司?據聞和大已鎖定鍛造輪圈的大廠— 巧新,雖目前尚未取得席次,但已在市場收購其股權,未來若巧新成為和大集團的一份子,對兩家公司都將是重要的改變!

若讀者想進一步了解和大集團的歸屬歷程,可以至 E-JOURNAL 閱讀完整文章!

TEJ E-JOURNAL 第 154 期:台灣上市櫃公司換手個案集(一):和大


哪裡可以獲得更多資訊

企業信用風險解決方案 → 集團觀察家,市場唯一同時具備集團歸屬與信用風險之台灣集團信用風險解決方案

TEJ 以將近 20 年的公司治理辨認集團最終控制者之經驗,以公開發行以上企業為基礎, 提供基準一致且可驗證的集團歸屬,更結合將近 30 年的企業信用評等 TCRI,以數量化的模式,推出集團的信用風險等級。用戶可透過 TEJ 找到各企業的所屬集團、納入退出日期與原因;亦可查詢到各集團整體的年度基礎財務資訊以及集團信用風險等級 GCRI。

兆勁財報灌水:GCRI 資料庫

如果各位讀者對於本文、TEJ 資料庫有任何問題,或是想進一步獲取關於 TEJ 資料庫的操作權限,歡迎留言、來電或來信詢問。

返回總覽頁
Proce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