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指數

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Unsplash
Photo by Towfiqu barbhuiya on Unsplash

前言

行政院主計總處在111年2月24日下午公布了110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高達6.45%,全台灣平均每人GDP達33,004美元,換算台幣則高達942,391元,但對普羅大眾來說,政府數據和現實生活是脫離的,並且新聞也時常報導台灣人的痛苦指數節節高升,例如:萬物輪漲 經濟美麗數字 卻是人民痛苦指數。因此,本文便以痛苦指數的組成參考價值為主題說明其內涵。

本文重點概要

  1. 介紹痛苦指數的組成
  2. 台灣痛苦指數
  3. 各國痛苦指數組成分析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失業率、通貨膨脹率

1970年代由經濟學家Arthur Okun 提出,將「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加總稱為痛苦指數。痛苦指數雖然計算上不夠嚴謹,也不完全能用來反映全面的總體經濟情況,但不可置否該指標郤是更直接貼近反映出一般人民現實生活的客觀指標。

台灣痛苦指數

首先就台灣的痛苦指數組成觀察,台灣失業率經季節調整後的長期時間數列趨勢相對穩定地落在3.7%~4.2%,就整體勞動市場雇主方沒有因為COVID-19(排除觀光及部份行)而減少對勞動力需求。反觀另一個指標通貨膨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則自2021年5月起直線升破2%,在2022年1月更升至2.84% ,遠超過央行設定年度CPI年增率1.96%目標,痛苦指數更由3.47一路走升到6.45 。

各國比較

各國痛苦指數比較
各國痛苦指數比較

延伸閱讀

用水大戶注意!企業耗水費 開徵,一文帶你看懂遊戲規則

TEJ 台灣經濟新報

返回總覽頁
Proce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