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熬過疫情大爆發的2020,中國2021的GDP及外匯存底逐漸復甦,中國上市櫃企業2020年度的CCRQM指標統計結果持平,大抵上沒有因為疫情產生整體的巨大變化。TEJ發展中國企業信用風險指標多年,於去年底大幅調整評等模型,以期更貼近企業真實的風險情況,其中「集團門檻」的建立,有利於正視中國集團共通性,縮減集團內的假性風險差距。
中國集團的樣態眾多,以下我們先從央企集團,認識中國集團的樣態。
央企是中央管理企業縮寫,由中央政府出資且直接管理,而屬於中央一級部會直接管理的,列入國資委的央企名錄,依照管理者的不同,央企範圍分為三層:
自2003年國資委成立,當時界定央企名錄有196家,歷經多次整併去蕪存菁,也配合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對央企做改革,整合並打造具世界競爭力的供應鏈,到2018年餘下96家央企。
如下表所列,96個央企中,僅76個央企能配到上市公司。這76個央企,旗下計有301個上市公司,僅占全體(3,498家)的8.6%;但其淨值卻占36.1%。央企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由於央企是國家的策略性事業,自然以軍工、電力、能源與建築類最多共占36個央企,近5成。但這4大類央企下的上市公司,個數與淨值占比不太一致。軍工類的央企雖有81個上市公司,占301家的27%,但淨值占比竟僅8%;能源類的央企,上市公司數占比僅8%,但淨值占比卻達30%。央企類型的資本密集度,可能還有相當差異。
另外,以重要性而言,軍工統包央企名錄的前10名。其次是電力、能源、通信、汽車與機械,均進入前30名。較特殊的是軌道類,雖是一帶一路的招牌,但在央企名錄全在後段。
至於各央企集團之風險,並未有類型上的差異。以軍工與電力類差最多:以核心成員之CCRQM來看,第1到第8級均有。在15個分類中(不計其他業),差距2級以內、且家數超過2以上者,僅有航空、化工。不過,訊息有限,難有推論。
央企在中國向來有「共和國的長子們」之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雖僅簡單統計,也能感受到其份量。不過,在國資委任意搬弄下,央企到底能不能做為一個集團分類來推估其成員之風險,可能是個疑問。下一期,將繼續就15個類型的央企檢視其集團內成員風險的共通性。
延伸閱讀
本文截錄自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雙月刊148期
【中國企業信用風險指標(CCRI)專題】滬深二市集團檢視(一):央企集團綜覽
欲瞭解更完整的中國企業信用風險研究,請點選以下連結👇
TEJ中國企業信用風險網站
如各位讀者對於此文章有任何不清楚或想進一步了解
歡迎你於留言版留言或來電、來信詢問
☎️ 電話:02–87681088 ✉️ 信箱:tej@tej.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