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為邁向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紛紛推出碳稅、碳交易機制等政策,以降低碳排放量,此舉將大幅提升企業營運成本,而內部碳定價透過將碳排放轉換成具體的經濟成本,不僅能有效管理碳風險,還能引導投資決策並使營運朝低碳轉型發展。本文將說明內部碳定價是什麼,以及其運作模式與實施流程,並分享內部碳定價案例以供參考。
Table of Contents
近年來氣候變遷帶來的自然災害不勝枚舉,例如全球暖化升溫導致發生強降雨機率提高且降雨量增加,熱浪強度和頻率也不斷提升,加重乾旱地區的農業和水資源管理問題等。根據國際災害數據庫(EM-DAT)2024年統計數據,2004年至2023年平均損失為2,090億美元,2024年暴增至2,420億美元,為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全球195國於2015年簽訂巴黎氣候協定後,各國也積極採取相關的碳政策目標和措施.。從企業營運方面來看,氣候變遷不僅會造成原物料短缺和供應鏈斷鏈,品牌方為響應政策也會要求供應鏈成員符合低碳排標準,帶來市場競爭和營運風險,因此內部碳定價成為企業管理氣候變遷風險的重要工具之一。
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是指企業為促使各單位在評估投資項目及營運決策時,將碳排成本納入考量,所以針對溫室氣體排放量訂出價格,期許各單位更有依據地分配資源,並且重新調整外部供應鏈和優化對內的作業流程,有助於企業管理因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
除了控管企業內部成本之外,上市櫃企業也需要符合金管會於2023年發布的「我國接軌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永續揭露準則藍圖」要求,直接採用經金管會認可之IFRS永續揭露準則,其中一個重要的揭露指標就是「內部碳定價」:企業應揭露每公噸溫室氣體之排放價格,並說明如何應用碳價格來進行決策。而且根據2021年的碳揭露計畫(CDP)揭示,全球受訪的6,000家企業中有約2,000家企業進行或正計畫執行內部碳定價,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也有將近半數實施內部碳定價,達到減碳的目標。全球企業都在逐步推動內部碳定價計畫,我們接下來會說明內部碳定價的運作和4大實施流程,如何幫助企業重新分配資源、推動更低碳的生產流程,順利完成低碳轉型。
企業在執行內部碳定價之前,必須先掌握整個價值鏈與上下游活動可能會產生的碳排放量數據,包含企業內部直接產生的碳排放量、購買電力而產生的間接排放和員工商務出差、原料或廢棄物運輸等其他間接碳排放等。
內部碳定價機制主要可分為3種類型,分別是隱含價格、影子價格和內部碳費。不同領域的產業適合的定價方式也會有所差異,下方說明這3種內部碳定價的運作機制。
內部碳定價對於企業投資、氣候風險管理決策和長期發展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以下也整理了這3種內部碳定價機制的優缺點,幫助你進行比較。
| 隱含價格 | 影子價格 | 內部碳費 | |
| 優點 | 了解過去企業的減碳成本,當作其他內部碳定價的參考基準 | 根據預估成本高低,有效篩選優先執行的低碳專案,因為不是實質成本支出,所以可視為風險管理的提升 | 企業各單位都會更積極配合減碳措施 |
| 缺點 | 以回溯形式計算成本,所以相較於其他明顯列出成本的定價機制來說,對未來減碳投資的誘因較小 | 影子價格不會出現在企業財報與帳面上,所以短期內無法顯示減排積極性或轉投資效果 | 初期執行容易造成企業內部的抗拒,而且需要另外成立專案小組負責徵收和計算碳費,推行過程難以落實 |
在設計內部碳定價時,企業應根據營運結構、公司規模、產品服務特性、碳排放情形、企業文化、作業流程和所屬市場特性等,針對不同監管範圍與使用目的,藉由小範圍實施的示範計畫,逐步試驗和擬定合理的內部碳定價機制,並比較納入內部碳定價制度前後的內部收益率,檢視是否對商業決策的結果帶來影響,再慢慢擴大推動。
實務上,企業可以參考外部碳交易市場的價格,例如世界銀行2023年碳定價現況與趨勢報告中表示,2030年前全球碳價需提升至50~100美元/噸碳當量,才有助於加強減少碳排,根據世界銀行所提供的2025年碳定價趨勢,目前全球碳定價介於40~160美元/噸碳當量。
最後可以依據企業所訂定的整體減碳目標,進行定期檢視和滾動式調整。以下提供4大檢視指標參考,分別是價格水準、營運影響程度、涵蓋排放範圍和減碳歷程。

實行內部碳定價有助於促使企業落實對減碳目標的承諾,並且透過建立減碳成果與企業各部門的營收和成本的關連性,員工也會更積極的參與減碳活動,將永續理念融入企業文化中,真正落實減碳目標。
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後,在進行資本支出、產品設計和運輸方面會更注重資源利用率和效率,會更加謹慎地考量碳排成本,積極優化目前的營運流程,改以低碳的作法或尋找其他再生能源取代原本的化石燃料選項,確實減少碳排放量。
隨著能源價格波動和國際減碳法規陸續新增,將直接或間接影響企業業務、營運和生產製造等方面。當碳風險越高,不但會對企業的財務造成衝擊,還會削減企業在國際間的市場競爭力和營收。而建立完善的內部碳定價,企業除了可以將碳排成本量化管理、重新檢視和規劃營運模式,還能夠進一步找到具體作法來優化內部營運流程和供應鏈,降低營運碳風險。
將內部碳定價納入營運機制,可展現企業對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的重視與關注,強化企業落實ESG的形象 ,因此對重視永續發展的消費者和投資者來說,執行ESG原則的企業能夠有效控管風險,贏得利益相關合作者的信任和支持,吸引更多資金挹注和投資,進一步強化企業品牌形象和聲譽,有助於企業長期發展和獲得更好的回報。
第一金融控股參考內部排放交易的作法,首先為各單位核定減量目標,並按季公布各單位達標情形,再於年度結束時公布目標達成率。主要藉由隱含價格的內部碳定價機制,計算實際減碳措施投入之金額計算出每公噸減碳成本,再以內部碳費的方式,讓減量績優的單位可以獲得獎勵,未達標的單位則需要提交減量計畫報告,使其了解超額碳支出產生的成本,並說明如何加強落實。
第一金融控股為落實減碳目標,實施了不少舉措,例如改造自有行舍取得綠建築標章、將公務車從油車汰換為油電混合或電動車、建置屋頂太陽能發電系統和提升資訊設備實施無紙化等,使第一金融控股於2024年國內營運單位較基準年2022年碳排量,約減碳363.7公噸,降低的潛在外部成本為171.8萬元。
金管會要求全體上市櫃公司應編制永續報告書,並陸續增加TCFD、IFRS S1及 IFRS S2等揭露要求,透過檢視揭露資訊,可了解企業是否設定內部碳定價制度,並檢視其減碳成果。TEJ台灣經濟新報長年深耕於ESG領域,提供TESG指標和TESG永續資料集,提供投資人及金融業者評估投融資對象的減碳成果與ESG表現,透過可視化數據儀表板,輕鬆比較企業間的ESG的成效。
TEJ永續發展解決方案,除了ESG評等指標與資料以外,更針對TCFD和TNFD,提供管理工具,讓轉型風險與實體風險的評估更加有效率。TEJ跟進國際ESG準則,開發永續金融發展所需的ESG資源,一站式解決您在 ESG管理策略的衡量、分析與法遵之需求。
即刻填寫諮詢表單,了解TESG永續發展解決方案,讓我們幫你提升碳排管理效率、落實責任投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