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by Freepik
Table of Contents
潤泰集團為家族企業集團,在第二代尹衍樑的擴張下,開枝散葉,如今第三代也已經在接班的位置上。潤泰集團沒有一般大家族內鬥的問題,少了這些複雜的因素,就看經營者的治理成效。
本文依序說明潤泰集團各軸心成員的成立背景、歸入原因,以及軸心成員間的相互投資關係。
▶️延伸閱讀:還有哪些屬於「家族集團」?家族集團型態能帶來較好的營運績效嗎?透過集團個案來解析!

在正式介紹潤泰集團的發展歷程之前,本文先列出其旗下的成員公司,如下表所示:
表一、潤泰集團成形與旗下成員歸入時間
| 公司 | 歸入年月 | 2024/12/31市值(億元) |
|---|---|---|
| 潤泰全(2915) | 1976/1 | 799.53 |
| 潤泰新(9945) | 1977/9 | 1,220.17 |
| 潤弘(2597) | 1975/11 | 387.1 |
| 潤德(6881) | 1991/11 | 35.1 |
| 潤泰材(8463) | 1992/9 | 38.4 |
| 日友(8341) | 2002/5 | 111.54 |
| 青新(6951) | 2002/5 | – |
| 浩鼎(4174) | 2012/10 | 153.95 |
| 圓祥(6945) | 2018/3 | 42.28 |
| 中裕(4147) | 2007/9 | 234.85 |
| 泰福-KY(6541) | 2015/5* | 106.97 |
| 南山人壽(5874) | 2011/8 | – |
資料來源:TEJ TGPS集團觀察家、股價資料庫
*泰福 – KY 已於2025年2月退出
潤泰集團的創辦人尹書田,1918年出身於山東省日照市,畢業於青島商業專科學校。早年在大陸經營工商業,1941年於上海開辦歌珊棉織廠,之後在青島設立潤魯號。
1949年到台灣後仍投身工商界,於1953年創辦潤華染織廠,織造格子布內銷。1958年進軍美國市場,為台灣紡織業外銷先驅,有格子布大王之稱。後創設華信紡織廠和潤泰紡織染整工業。
1976年1月,尹書田將旗下華信紡織廠和潤泰紡織染整工業合併為華信潤泰。1976年6月,更名為潤泰工業,1977年7月掛牌上市,並於1990年4月,更名為潤泰紡織。1991年1月,創辦人尹書田過世,由尹書田之子尹衍樑接任董座。1993年10月,由尹衍樑之配偶王綺帆接任董座。
2002年6月,潤泰紡織更名為潤泰全球,象徵公司進行多角化,已發展成包含紡織、零售量販、服飾和金融保險的控股公司。
▶️延伸閱讀:紡織、水泥再到雲端服務,看遠東集團多元的事業版圖策略
1975年,25歲的尹衍樑剛進入潤泰紡織,尹衍樑對土木工程有興趣。1977年,台灣經濟剛起飛,尹書田遊說趙希江放棄公職,協助尹衍樑成立潤泰建設,跨足營建業。
潤泰建設於1989年9月公開發行,1992年4月掛牌上市。1992年7月,董事長尹衍樑卸任,交由趙希江出任董事長。2002年7月,為反映公司的多角化經營,更名為潤泰創新國際。
潤弘為潤泰建設底下的營造廠,原名評輝營造,成立於1975年11月。雖成立較潤泰建設早,但1995年6月即為潤泰建設持股逾99%之子公司,故自始歸入潤泰集團。
評輝營造於2006年4月合併潤泰建設底下的的混安機電工程和潤弘精密工程事業後,於2007年1月更名為潤弘精密工程事業。潤弘於2007年8月公開發行,2007年12月登錄興櫃,並於2010年3月掛牌上市。
1991年11月,潤泰集團為進行垂直整合,打造從規劃設計、營造施工到內部裝修一條龍式的的服務,成立潤德設計工程,為潤泰建設子公司。2013年1月,更名為潤德室內裝修設計工程。
1992年9月,由於考量紡織本業已大不如前,潤泰集團看中當時經濟部工業局推動的和平水泥專業區計畫,開挖一年產能除了供應本身所需之外,尚足以轉賣給其他業者,故由潤泰紡織和潤泰建設合資成立潤泰水泥。
2009年3月,潤泰水泥辦理現金增資,因母公司潤泰全(原潤泰紡織)未依持股比例認列,故持股由52.44%降至9.74%。最大股東成為同集團旗下的潤弘,持股潤泰水泥81.43%。
2014年1月,潤泰水泥更名為潤泰精密材料,並調整集團架構,潤德成為潤泰材的子公司。
▶️延伸閱讀:面對越南與印尼低價水泥入侵、碳費與電價推升營運成本,國內水泥業轉型刻不容緩
▶️延伸閱讀:企業價值評估實務(上)|以營建業為例解析產業特性與營業週期
日友原名為日友廢棄物處理,為傅安祺和楊希盛等一群友人,在預知台灣未來有害事業廢棄物的處理上會遇到問題,於1994年11月共同合資成立,與日本前三大環保產業株式會社簽訂廢棄物處理技術轉移,自始自成集團—日友。
日友於1999年4月公開發行,1999年7月,日友轉投資成立青新環境工程,持股98.8%,故青新自始歸入日友。日友於2000年7月更名為日友環保科技。
2001年4月,由曾任光華投信總經理的鄭銘源以傅安祺旗下的順大投資法人代表身分出任日友董事長。2002年5月,董事長鄭銘源改任自己持有的元挺投資法人代表。
2004年6月,順大投資因轉讓持股超過選任當時二分之一的持股,董事自然解任。同時,潤泰集團旗下的潤泰新、匯弘投資和任盈實業,在取得順大投資轉讓的持股後,持股共22.33%,成為最大股東。TEJ追朔到2002年5月董事長換人,為日友改歸潤泰集團的時間點,青新則隨母公司日友改歸入潤泰集團。
日友2014年3月登錄興櫃,2015年3月掛牌上櫃。青新2023年5月登錄興櫃,並於2024年6月於創新版掛牌上市。
1979年張念慈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時認識翁啟惠,1993年兩人曾在美國創辦Clycule生技公司,因經驗不足導致成果不理想。1998年張念慈在加入其他新創公司後,學會如何經營,便與翁啟惠再度於美國創業,成立Optimer Pharmaceuticals Inc.,並由翁啟惠技轉能夠自動合成醣類的技術給Optimer。
2002年翁啟惠返台主持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希望把醣分子技術留在台灣,張念慈因此於2002年5月透過Optimer Pharmaceuticals Inc.成立台灣浩鼎生技相挺,Optimer Pharmaceuticals Inc.持有浩鼎100%的股權,因此浩鼎自始自成集團。
2009年11月,浩鼎為擴展營運辦理現金增資,開始引進其他外部股東,潤泰集團也因此透過旗下的投資公司入股浩鼎,並進入浩鼎董事會。2012年5月,浩鼎公開發行。
2012年4月浩鼎與美國母公司Optimer Pharmaceuticals Inc.為爭奪乳癌疫苗所有權,引發經營權紛爭,張念慈被拔除兩邊董事長的職務。受張念慈之邀,尹衍樑於2012年10月出手收購Optimer Pharmaceuticals Inc.所持有的浩鼎43%全數股權。
2012年12月浩鼎登錄興櫃,2013年2月尹衍樑延攬張念慈重掌浩鼎董事長之位,並於2015年3月掛牌上櫃。TEJ於2012年10月將浩鼎改歸潤泰集團。
圓祥生技的前身為旅美博士何正宏在矽谷成立的生技公司ProtevoBio,從事跟抗體有關的技術與服務。何正宏應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執行長黃瑞蓮之邀,回台後於2013年5月創辦圓祥生命科技。圓祥成立初期為單一公司,不成集團。
2018年1月,浩鼎取得圓祥67%的股權,並於2018年3月納入合併子公司,TEJ自始將圓祥歸入潤泰集團。圓祥於2021年10月更名為圓祥生技,並於2023年1月公開發行,2023年7月登錄興櫃。
▶️延伸閱讀:新藥上市困難重重,改良型新藥505(b)(2)為生技產業帶來新商機
中裕乃是剛卸下行政副院長的蔡英文在赴美考察生技產業後,認為生技將是下一世代重要的產業,由經建會主委何美玥與世界知名抗愛滋病的何大一博士,於2007年9月成立宇昌生技,投入研發對抗愛滋病的突破性新藥。宇昌生技成立初期為單一公司,不成集團。
最初由國發基金投資四成股權,股東包含永豐集團的上智生技創投、統一集團的統一國際和蔡英文家族的台懋生技,並由蔡英文擔任董事長。2008年3月,在翁啟惠的推薦下,聘請張念慈之弟張念原出任宇昌生技執行長。
2008年5月,蔡英文成為民進黨主席,辭任宇昌生技董事長,並將台懋生技出售給尹衍樑,完全退出經營。尹衍樑以對生技產業不熟悉為由,邀請路孔明一同入股台懋生技,並將台懋生技更名為合一生技投資,由路孔明出任合一生技投資董事長。合一生技投資(非4743 合一),由潤泰、台泥和中天三大股東共同持有,因潤泰集團股權相對多數,故歸潤泰集團。
2008年12月,統一集團以專注本業為由,退出宇昌生技董事會。2009年3月,由路孔明以合一生技投資的法人代表身分出任宇昌生技董事長。2009年4月,宇昌生技更名為中裕新藥。2010年5月,中裕公開發行,並於2010年6月登錄興櫃,2015年11月掛牌上櫃。
潤泰集團於2010年4月,透過旗下潤泰全、潤泰新、匯弘投資、宜泰投資和合一生技投資持有中裕共42.61%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並掌握4席董事席次,含一席董事長。故TEJ自始將中裕歸入潤泰集團。
創辦人趙宇天博士,有學名藥天王之稱,1984年創辦華生藥廠Waston Pharmaceuticals, Inc.,1993年在美國NASDAQ上市,1997年在美國NYSE上市,成為全球前三大的學名藥廠。
2008年自Waston的董事長退休後,因看好生物相似藥的前景,2010年與統一集團和潤泰集團共同投資天福生技,為泰福生技的前身,從事基因工程蛋白質藥物。
2013年5月,於開曼群島成立Ruenvex Biotech Inc.作為母公司。2013年9月進行現金增資,引進潤泰集團旗下鵬霖投資入股。2014年9月,Ruenvex Biotech Inc.更名為Tanvex BioPharma, Inc.,中文名為泰福生技。
在2014年10月、2015年3月一連串增資後,潤泰集團已透過鵬霖投資成為最大股東,並由鵬霖投資的法人代表出任董事長。泰福生技於2015年6月共有6席董事,潤泰集團透過鵬霖投資和Delos Capital Fund, LP取得3席董事,含1席董事長,並與其他旗下公司共掌握31%的股權。TEJ因此將泰福於2015年6月歸入潤泰集團。
2025年1月,保瑞藥業與泰福策略聯盟,由泰福透過1:1的換股比例向併購保瑞藥業的子公司保瑞生技,保瑞藥業因此取得泰福30.5%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2025年3月,泰福召開股東臨時會進行改選,5席董事中保瑞藥業取得2席,含1席董事長。TEJ因此將泰福於2025年3月歸入保瑞藥業。
南山人壽成立於1963年7月,由高雄陳家陳啟清和其他南部仕紳共同集資成立。為1960年代財政部核准的七家壽險公司之一,董事長為陳啟清,總經理為郭雨新,其他股東尚有劉啟光、吳三連、陳逢源等。
由於經營不善,1970年由美國國際集團(AIG)接手。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後,AIG母公司急需龐大的資金填補黑洞,因此不得不出售南山。
2010年11月,潤泰集團透過旗下潤泰全、潤泰新和其他投資公司與寶成工業合資成立潤成投資控股,其中潤泰集團持股佔80%,寶成工業佔20%。2011年8月,潤成投控從AIG集團取得南山人壽97.57%的股權,並取得半數以上董監席次。TEJ因此將南山人壽於2011年8月歸入潤泰集團。
2012年7月,南山人壽公開發行。2016年6月改選,尹衍樑獨子尹崇堯進入南山人壽董事會。2019年9月,南山人壽董事長杜英宗因新系統和勞資問題,遭到金管會停職2年,由尹崇堯代理南山人壽董事長。2022年6月改選,尹崇堯正式出任南山人壽董事長。
潤泰集團因為第二代和第三代皆為獨子的緣故,經營權和所有權都集中在尹衍樑父子身上,相較其他家族企業沒有接班的問題。
如下圖所示,投資鏈途徑分為4類。潤泰集團尹家,透過A途徑控制,主要為潤泰全、潤泰新、潤弘、浩鼎和泰福五家公司。特別的是,尹家較少使用個人持股,多使用個人自有事業持有軸心成員。
潤泰集團尹家,透過B途徑控制的公司,則有潤泰全和潤泰新二家公司。將A途徑和B途徑控制的股權相加,潤泰集團尹家對潤泰全、潤泰新、潤弘、浩鼎和泰福持股約在20%到30%之間。
圖一、尹家控制集團上市(櫃)公司(軸心成員)之途徑

資料來源:TEJ TGPS集團觀察家
*6945 圓祥生技為興櫃公司,6951 青新為創新版公司,5874 南山人壽為公開發行公司,非上市櫃公司此處不列,但仍為軸心成員。#鵬霖投資持有6541 泰福,除透過直接持有17.57%外,尚透過Delos Capital Fund, LP間接持有3.59%。
A途徑中,部分為尹家個人投資、部分則是其100%控股的個人事業之投資。其投資鏈如下圖所示:尹家僅有對潤泰興、鵬霖投資和任盈實業為近於全出資,其餘則是透過共持或相互交叉持股,達到近100%的控制權。
圖二、途徑A投資鏈圖

資料來源:TEJ TGPS集團觀察家
本文嘗試拆解潤泰集團尹家透過D途徑的投資鏈。如下圖所示,實線為投資鏈、虛線則為相互持股。其中軸心成員有12個,除了浩鼎(6541)和圓祥(6945)、日友(8341)和青新(6951)分別為母子公司之外,潤泰新(9945)亦為潤弘(2597)、潤泰材(8463)和潤德(6881)的母公司。
潤泰集團的核心主要集中在潤泰全(2915)和潤泰新(9945),跟營建有關的由潤泰新控股,直接透過合併報表歸入。其餘則沒有特別區分,乃是透過股權和席次歸入。
圖三、潤泰集團之投資鏈:2023/12

資料來源:TEJ TGPS集團觀察家
潤泰集團的型態I隱藏交叉持股,乃是透過潤泰新和潤泰全分別共持景鴻投資55%和30%的股權,再回頭持有潤泰全3.31%的股權。
潤泰集團在2000年以前,軸心成員主要以本業紡織和營建為主,另還有金融和零售多角化的布局。在投資金融領域方面,尹衍樑早期是隨著政商關係,因此得以與黨營事業共同投資受管制的金融業。
零售領域方面,尹衍樑退出的時機絕佳,台灣和中國的零售市場,很早就將大部分持股賣給外商,巧妙的避開了傳統零售通路的衰退。
隨著政黨輪替後,尹衍樑因為與生技業大老的良好關係,投資了許多生技公司,但是生技領域是需要大筆資金投入的,如泰福一樣,找個好親家也是不錯的選擇。
同樣,大家關注的南山人壽是否能夠帶旺潤泰集團,或是像2022年淨值減損危機一樣,成為拖垮潤泰集團的錢坑。當初尹衍樑承諾10年不賣股,如今時限已過,南山已經能夠貢獻獲利,面臨世代交棒的潤泰集團,也許會讓尹崇堯在南山董座多磨練一下,不急於脫手。
企業信用風險解決方案→ TGPS集團觀察家,市場唯一同時具備集團歸屬與信用風險之台灣集團解決方案。TEJ 集團觀察家以將近20年的公司治理研究經驗,針對台灣公開發行以上企業,及其向下關聯的中小企業,建立一套一致性的集團企業定義來辨識集團規模與範圍,詳實記錄企業納入退出集團原因,並進一步針對集團評估信用風險等級,作為合作評估的重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