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慘業形象!台LED廠的轉型挑戰,跨足利基型產品、CPO及第三類半導體

擺脫慘業形象!台LED廠的轉型挑戰,跨足利基型產品、CPO及第三類半導體

Photo by Freepik

前言

LED產業因中國政策大力扶植造成產能過剩,自2012年起陷入紅海競爭,價格下跌、獲利壓縮。為因應困境,台廠積極轉型,主要朝三大方向發展:高毛利利基型產品、 CPO領域以及第三類半導體。

本篇文章將針對此三大方向帶您了解:在中國國家政策背景之下,台灣LED產業面臨的市場挑戰、優勢及獲利觀察,並探討台灣LED廠三大方向發展性。整體而言,轉型是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掌握高附加價值與具成長潛力的新市場。未來台LED產業如何進攻三大方向產品市場將是未來持續關注的重點。

LED廠不敵中國削價競爭已無生路?這兩種產品仍有曙光!

中國國家政策扶持下,LED產業大幅擴產,陷入紅海競爭

LED(Light-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是一種由半導體材料製成的發光元件,相較於傳統白熾燈或鹵素燈,LED具備低耗能、壽命長及反應速度快等優勢。此外,依據發光波長的不同,可將LED分為可見光LED與不可見光LED。如今,LED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包括消費性電子產品、顯示器,以及資訊與通訊設備等領域。

台灣LED產業發展至今已逾50年,並建立了完整的價值鏈,涵蓋上游中游的晶粒製造與下游的封裝。然而,由於LED技術門檻與資本需求相對較低,再加上中國LED產業獲得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例如2009年中國政府推動的「十城萬盞」計畫,大力推廣LED在城市照明中的應用,並透過設備補貼、貸款優惠、稅收減免、電費補助及資金補助等措施,吸引大量公司投入LED產業。然而,隨著大量資本湧入,LED產能迅速擴張,市場在短時間內飽和。自2012年起,供過於求的情況逐漸浮現,導致LED價格大幅下滑,產業陷入紅海競爭,使許多業者面臨嚴峻挑戰。

欲擺脫競爭,台廠朝向利基市場、跨入CPO及第三類半導體

如上所述,LED產業早已陷入紅海競爭的市場,在規模經濟下,台灣LED廠商規模較小,成本較高,無法與中廠競爭,面對此情況台灣LED廠商逐漸轉型,轉型主要往三個面向進行,分別為(一)轉攻高毛利利基型產品線、(二)跨足CPO相關領域以及(三)切入第三類半導體。

(一)轉攻高毛利利基型產品線

台廠逐步淡出價格競爭激烈的標規品LED市場,不再與中國拚低價,而是以技術優勢與高附加價值產品爭取市場機會。此前,我們在「LED廠不敵中國削價競爭已無生路?這兩種產品仍有曙光!」一文中即提到目前多數台灣LED廠商以朝向車用、不可見光等等高階LED應用發展。

車用LED

由於LED相較傳統燈泡光源反應較快,可立即點亮提供訊號給後方來車,讓駕駛者有更長的反應時間,提高行車安全性,最先被用於煞車燈上。然隨著技術的成熟,高亮度LED燈已廣泛運用在汽車照明市場。且LED燈具有環保、使用壽命長的優勢,可增加整體燈具耐用度及穩定性。

但要打入車用市場並不容易,汽車原廠LED燈具模組皆需要經過極嚴格的安全標準認證。模組設計開發與驗證通常需要花費長達數年,因此對於車廠來說,如要放棄現有供應商,需重新投入驗證花費時間外亦會大幅增加成本,故車廠通常不輕易更換零組件供應商,營收相較一般消費性LED照明穩定。

根據TrendForce分析,2023年LED頭燈滲透率於全球傳統乘用車達到72%,其中電動車的LED頭燈滲透率更高達94%,2024年將分別提升至75%與96%。也預期未來車用LED需求持續增加。

不可見光LED

而不可見光LED領域,普遍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感測、訊號傳輸用途。雖其市場規模較小,但隨消費性穿戴式電子裝置、5G基地台的光耦合器元件、智能家居與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DAS)等產品需求皆逐步提高,成長性高。

單看紅外線感測,根據GII Global Information 2024年市場規模調查已達8.7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16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12.97%。且相較一般消費性可見光產品,不可見光產品高度客製化,且少量多樣的特性,不易削價競爭,加上單價相對高,應用以及需求又持續在增加,未來成長可期。目前台LED封裝廠多數皆都有不可見光相關產品,可以持續關注此產品未來發展。

目前轉型利基型產品較成功的如億光,2024年前三季不可見光以及車用產品營收已高達約5成。佰鴻2024H1不可見光營收占比已經高於可見光。聯嘉及弘凱2023年車用LED相關產品占比高達88%以及已突破40%。而麗清、艾笛森及光鋐2024前三季車用LED產品營收占比分別高達64%、42%及30%。

Mini LED與Micro LED

除了車用與不可見光相關產品外,Mini LED與Micro LED亦是LED產業發展的重要利基市場。然而,這兩項技術的生產門檻較高,不僅涉及更精密的晶片製造與封裝工藝,還需克服良率控制、驅動技術與成本效益等多重挑戰。目前,Mini LED雖已逐步量產,但市場規模仍受技術成熟度與成本因素限制;而Micro LED則因巨量轉移技術尚未成熟,加上生產成本高昂,至今仍難以大規模普及。

從獲利表現來看,台灣主要生產Mini LED與Micro LED的廠商富采與錼創,富采截至2024年底已連續虧損10個季度;而錼創雖於2024年第三季成功轉虧為盈,但營收高度依賴特定客戶,關係人營收佔比超過八成(2024年前三季)。此外,如前所述,Micro LED目前仍缺乏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未來能否持續穩定獲利仍存變數。儘管如此,隨著技術持續突破與製造成本逐步下降,Mini LED與Micro LED在高階顯示與特殊應用市場的發展潛力仍值得期待。

自駕車指日可待,光學鏡頭廠布局車用鏡頭後勢可期

(二)跨足CPO相關領域

而近期市場熱議的CPO(Co-Packaged Optics,共同封裝光學元件),是使用矽光子技術將光通訊元件與交換器晶片整合,共同封裝在光引擎模組中,達到減少資料傳輸路徑的效果,在高速傳輸的情況可以降低功耗以及訊號的延遲。由於近來生成式AI的興起,在高速運算與傳輸時產生的能源耗損、訊號損失不斷提升,傳統的可插拔式光收發模組將不敷使用,故市場看好未來將由CPO取代。

CPO發展布局 – 艾笛森、立碁、弘凱及富采等公司已開展版圖

目前台灣LED廠商在CPO領域仍處於發展初期,其中艾笛森、立碁、弘凱及富采等公司均已展開相關布局。艾笛森於2024年11月法說會中,副總經理暨發言人許正典表示,公司已在光傳輸領域延攬研發團隊,計劃切入CPO相關市場。立碁於2024年12月法說會中表示,預計自2025年起投入1.6T矽光產品開發,並積極轉型,聚焦AI相關應用。弘凱於2024年11月法說會中提及,公司正評估LED封測技術在矽光子產業鏈中的潛在角色,並期望透過現有的光學封裝技術,延伸至半導體封裝領域。富采則是聚焦於三五族半導體(III-V族半導體),並積極布局矽光子光源領域,持續開發高穩定性的光源解決方案。

SEMI矽光子產業聯盟,共享技術資源

此外,這四家廠商皆已加入由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發起、並由台積電及日月光擔任聯盟倡議人的「SEMI矽光子產業聯盟」,期望透過產業聯盟共享技術資源,加速CPO相關技術的發展。且根據GII Global Information的市場調查,2024年全球CPO市場規模約為7,020萬美元,預計至2029年將達4.8377億美元,期間的複合年成長率(CAGR)高達47.12%,顯示CPO未來市場需求將呈現爆發式成長。

但如同上述所說的,台灣LED廠商在CPO領域皆位於發展階段,且目前CPO供應鏈中亦有產業既有廠商,是否能順利研發成功並且打入CPO供應鏈仍是一大未知數,目前尚無有取得CPO廠商訂單之相關消息。

(三)切入第三類半導體

第三類半導體是指能隙寬度達到2.0-6.0eV的寬能隙半導體材料,包括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等,相較於第一類半導體,第三類半導體材料在熱導率、開關頻率、電子遷移率和崩潰電壓均具備優勢,能夠承受更高的電壓,電能轉換效率更高,高頻傳輸效率更佳。可應用於光達、車用二極體、5G、衛星通訊功率放大器、馬達控制器、航太、風力發電等電力控制系統等領域。

台LED廠商:台亞、鼎元、泰谷、億光,積極搶攻第三類半導體發展

LED是半導體的一種應用,主要用於發光,而第三類半導體是材料分類,其應用涵蓋LED以及上述所說的功率電子及射頻元件及特殊應用。因此跨入第三類半導體亦屬於本業之延伸。目前積極跨入第三類半導體的台LED廠商包含台亞、鼎元、泰谷、億光等。

台亞集團近年來積極轉型加速搶攻第三代半導體,跨入化合物半導體功率元件,並由子公司積亞(2022年成立)負責碳化矽產品事業群,而冠亞(於2023年成立,台亞於2024年8月分割氮化鎵事業群給予冠亞)負責氮化鎵產品事業群,目前產品也陸續量產當中。

鼎元近年來積極布局在氮化鎵功率元件2024年上半已推動產品驗證。泰谷在2024年6月億光集團退出經營權後,開始轉型跨足半導體產業,於2024年9月事會決議購置機器設備案,為了未來發展碳化矽材料以滿足客戶端目前供應鏈本土化及降低成本需求,計畫添購3.5億元碳化矽生產設備及建置產線。最後億光則是跨足第三類半導體封裝測試,已於2023年開始貢獻營收,由於LED與第三類半導體製程相似,利用現有設備就可增加利潤成長空間。

第三類半導體未來市場發展

根據Yole 2023年的預測,在氮化鎵功率元件的市場規模來看,2022年約為1.85億美元,至2028年將達到20.4億美元,期間年複合增長率預計達49%,而在碳化矽的部分,2022年市場規模約18億美金,至2028將達到89億美元,期間年複合增長率預計達31%。可以看到第三類半導體在未來幾年間市場規模將大幅成長。

但這邊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於「十四五計畫」中明確將第三代半導體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亦投入龐大金額進行補貼,使得中國第三類半導體產能快速擴張,導致產生產能過剩和價格下跌的問題。而台LED廠跨入第三類半導體,無規模優勢,無法與大廠競爭,推測將專攻利基型商品,與特定廠商合作,高度客製化,與車用及不可見光LED產品營運模式類似,惟目前台LED廠發展第三類半導體亦尚在初階發展階段,後續發展形況尚待時間觀察及驗證。

想收到更多財金新知?立刻訂閱TEJ電子報!

近期台LED廠獲利觀察

在討論完台灣LED廠目前轉型的三大方向後,接下來從獲利角度進行觀察:

弘凱與億光營益率表現佳

目前營益率超過10%的公司包括弘凱與億光。觀察這二間公司後可以發現其公司產品別營收在利基型商品上都有一定的占比。弘凱受惠於全球電動車市場的快速成長,車用光源產品在2024年營收占比已突破40%。

至於億光,則受惠於不可見光與車用LED產品的穩健需求,2024年前三季該類產品營收占比達50%,成為支撐其獲利的關鍵。整體而言,這些公司透過聚焦利基市場,在維持穩定營收的同時,也提升了產品附加價值與獲利能力。

李洲及台亞轉型成效尚未顯現

進而觀察營益率較差的兩間公司,分別為李洲及台亞。李洲雖然成立了半導體部門,負責半導體晶片的加工及買賣,但2024年,其營收結構仍高度集中於LED相關產品,營收佔比超過99%。半導體業務雖已布局,但對公司整體營收的貢獻仍然有限,未能有效改善其營益率。

而台亞近年積極布局第三類半導體領域,包含氮化鎵與碳化矽等應用。然而,正如前述,國內LED廠商目前在第三類半導體的發展仍處於初期階段,相關布局尚待時間發酵,且需投入大量資金,導致台亞轉型至半導體業務尚未顯現明顯成效,2024年營益率仍為負值。

麗清、聯嘉、冠西電、榮創 營收變化大,成長衰退兩樣情

最後觀察五年來(2019-2024年)營收變化較大的公司,首先是營收成長最高的麗清,營收由2019年的41.3億元,2024年來到93.4億元,5年成長幅度高達126%。主要動能來自LED車滲透率持續提升,帶動LED車燈模組出貨,亦成功大入電動車供應鏈,其中包含小米汽車SU7頭燈及尾燈控制器、以及特斯拉MODEL Y之尾燈模組等。次高的為聯嘉,營收由2019年的43.0億元,2024年來到55.4億元,5年成長幅度達28%。觀看聯嘉2024/11法說會資料美國平均每9.5輛新車中,就有一輛車使用聯嘉的產品。相較2019年的6.2輛大幅成長,可以發現聯嘉在美國車用LED產品市占持續提升,亦帶動營收成長。

而衰退最多的為冠西電,營收由2019年的22.9億元,2024年衰退至僅11.1億元,5年衰退高達52%,冠西電2019年因有機上盒專案使基期較高,專案結束後年營收皆維持在10至14億元之區間。衰退次多的則為榮創,營收由2019年的40.4億元,2024年衰退至僅20.3億元,5年衰退高達50%,榮創正在從傳統背光產品轉向Mini LED、車用照明等新興領域,但新產品尚未完全補足傳統產品缺口,導致營收下滑。

表一:台LED廠2024年營收獲利情況(以營益率排名)

代碼及公司 產業別 營業收入淨額 營業毛利率 營業利益率 五年營收成長率
5244 弘凱 23C6C 封裝及模組 860,016 46% 17% 15%
2393 億光 23C6C 封裝及模組 20,972,903 30% 12% 0%
3031 佰鴻 23C6C 封裝及模組 1,177,756 28% 8% -33%
3591 艾笛森 23C6C 封裝及模組 2,558,790 25% 6% 13%
8111 立碁 23C6C 封裝及模組 809,094 30% 5% 4%
3346 麗清 23C6C 封裝及模組 9,338,397 14% 3% 126%
6164 華興 23C6C 封裝及模組 822,356 34% 2% -10%
6288 聯嘉 23C6C 封裝及模組 5,541,763 14% 0% 29%
3339 泰谷 23C6B 磊晶及晶粒 624,855 14% -2% 13%
2426 鼎元 23C6B 磊晶及晶粒 2,394,131 13% -2% -5%
6168 宏齊 23C6C 封裝及模組 1,960,579 25% -4% -9%
4956 光鋐 23C6B 磊晶及晶粒 1,294,749 11% -4% 9%
3714 富采 23C6B 磊晶及晶粒 24,387,261 14% -7% -33%
3437 榮創 23C6C 封裝及模組 2,035,208 18% -12% -50%
6226 光鼎 23C6C 封裝及模組 655,374 24% -12% -36%
2466 冠西電 23C6C 封裝及模組 1,107,072 12% -13% -52%
2340 台亞 23C6B 磊晶及晶粒 4,299,897 12% -14% -21%
3066 李洲 23C6C 封裝及模組 219,375 24% -35% -48%

資料來源:TEJ PRO資料庫

註1:2024年營收與2019年營收相比之成長率

註2:富采2021年上市櫃,故計算起點為2021年

結論

隨著全球LED市場競爭加劇,傳統照明與顯示應用的利潤空間受到壓縮,台灣LED廠商近年來積極轉型提升了獲利能力,目前少數廠商已經在車用、低溫照明、不可見光等利基市場有一定的成果。且隨著電動車普及、智慧感測應用擴展,以及高效節能照明的需求提升,這些公司未來仍具備長期發展機會。

然而,市場競爭與技術創新仍是關鍵挑戰,持續強化研發與產品差異化將是公司保持競爭力的關鍵。相較之下,未能跟上轉型或未積極調整策略的公司,從近年營收與獲利表現來看均持續下滑,若未來仍無轉型作為,恐將逐步被市場淘汰。

除了在LED本業發展利基型產品之外,台灣LED廠商亦跨足發展CPO及第三類半導體相關領域,但如同上所描述的,目前相關產品皆位於發展階段,且是否能打入相關的供應鏈仍是一大未知數,尚待時間觀察。此轉型亦是我們未來持續關注的重點。

訂閱 TEJ E-JOURNAL 了解更多文章內容!

想獲得更多資訊?-TCRI看門狗_產經事件資料庫

TEJ 產經事件資料庫,收錄包含各大產業新聞事件及其轉載之研調機構產銷資料、政府機構公開資訊…等相關產業資訊。針對市場上產業及總體經濟相關之事件彙總整理,可用於觀察近期產業發展近況。不僅有效蒐集並分類了各類影響產業的重大事件,還將這些事件與關鍵字詞進行精確標註,讓使用者能輕鬆掌握與自身業務相關的事件動態,進而迅速作出營運判斷。

產經事件

延伸閱讀

返回總覽頁
Proce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