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J 董監出席狀況資料庫-揭露董事開會出席真相

前言

隨著公司治理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的趨勢,台灣上市櫃公司的決策制度逐漸由雙軌制(董事會+監察人)轉向單軌制(董事會+功能性委員會),此一制度設計強調決策的專業性與獨立性 。而功能性委員會除了審計委員會與薪酬委員會為法定規定外,企業亦可依據公司規模、業務性質及董事會組成,設置其他功能性委員會。這樣的制度演進,讓董事會與委員會的出席情形,成為觀察公司治理實踐的重要資訊。 

本文將介紹 TEJ「董監職責與專業度」系列中的董監出席狀況資料,收錄上市櫃公司董事會與各功能性委員會的開會次數與出席率,並透過「出席狀況明細」與「彙總資料」三項指標,作為研究企業落實公司治理程度的依據。 

董事會和功能性委員會運作的相關法規 

台灣企業董事會的基本運作規範源自 《公司法》,而《證券交易法》作為其特別法,則針對公開發行公司進一步規範了應設置審計委員會與薪酬委員會的要件及其職責行使辦法。此外, 為協助上市(櫃)公司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制度,證交所和櫃買中心亦分別制定《董事會應遵循事項要點》及《公司治理實務守則》,供上市(櫃)公司遵循。 

除了法定必須設置的兩大委員會外,企業可自主設立其他功能性委員會,如提名委員會、永續發展委員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公司治理委員會等。雖然法規並無強制規定,但功能性委員會設置及其運作成效,已列入公司治理評鑑指標之一,逐漸成為衡量企業治理成熟度的重要依據。

以下分別對各種常見功能性委員會的設置規定整理於表一: 

表一、能性委員會設置與獨董規範比較 

委員會強制設置 獨董比例 
審計委員會 ◎ 上市櫃公司強制 全部須為獨董 
薪酬委員會 ◎ 公開發行公司強制 過半須為獨董 
提名委員會 × 鼓勵設置 過半須為獨董 
永續發展委員會 × 鼓勵設置 無強制 
風險管理委員會 × 實務推動中 無強制 
公司治理委員會 × 實務推動中 無強制 
註:另有依《企業併購法》第六條第四項訂定的《公開發行公司併購特別委員會設置及相關事項辦法》規定,公開發行公司進行併購時,除已設有審計委員會外,應另行設置併購特別委員會。 

此外,各決策機構的實質運作,影響議案是否通過,進而影響董事會決策與公司治理效率,表二整理董事會和功能性委員會等決策機構的議案決議門檻比較: 

表二、各決策機構決議門檻比較表 

決策機構 決議門檻 不採納或欲修正 
董事會 一般:過半數出席,出席過半數同意 
特別:三分之二以上出席,出席過半數同意 
審計委員會 全體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再送董事會決議 除第二季和第四季財報外,得由全體董事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行之 
薪酬委員會 全體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再送董事會決議 得由董事會特別決議行之 
其他功能性委員會 未規定,多為全體二分之一以上同意,再送董事會決議 得由董事會特別決議行之 

因此,企業若想要運作必須達成各種決議,成員的出席就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 

👉延伸閱讀:台灣股東會如何運作?TEJ股東會事項資料庫輕鬆掌握股東會關鍵資訊

從開會數據看治理落實:TEJ 董監出席狀況資料庫功能與應用說明 

為協助投資人、法人與研究機構評估公司治理實踐情況,TEJ 建置三項涵蓋董事與委員會出席行為的資料庫,分別為:

  • 「董監出席狀況明細」 
  • 「董監出席狀況彙總-開會次數」 
  • 「董監出席狀況彙總-出席率」 

本段將從資料來源、收錄範圍、資料特色與實際案例等面向,進行完整說明。 

🔷資料來源

公開發行以上公司股東會年報 

🔷收錄範圍與資訊

包含上市(櫃)、興櫃及公開發行公司,涵蓋董事會和功能性委員會實際出席、委託出席和出席率 

🔷三大特色

1. 歷史追溯完整,長期分析利器 

TEJ董監事出席狀況資料庫歷史資料自2006年起,每年資料涵蓋開會次數、個別成員出席次數與出席率等欄位,適用於長期趨勢分析與歷年表現追蹤。 

2. 結合董監改選資訊,掌握任期變動 

董監事出席狀況資料與董監改選與任期異動資訊整合,可判斷出席變化是否源自改選、辭任或補選,提升資料解讀的準確性。 

3. 彙整後指標,可跨公司與跨年度比較 

除了提供出席明細以外,出席資料亦整理為年度統計值(如平均出席率),協助使用者可快速針對單一公司前後期表現進行縱向追蹤,亦可在同業間進行橫向比較。 

🔷董監事出席狀況-1102亞泥案例說明 

接下來我們以1102亞泥公司為例,展示TEJ董監出席狀況資料庫內容 

TEJ「董監出席狀況明細」

本資料庫提供董事會和功能性委員會,每年度各個成員的姓名、職稱、實際出席次數、委託出席次數和出席率,並整合改選資訊,可以看出是否因為換屆選舉,導致各成員間出席次數不同。 

亞泥2023年度「董監出席狀況明細」

亞泥(1102)於2023年年報揭露,自2023年1月到2024年5月共開會7次,因2023年6月有進行董監改選,故分為前後任各應出席2次和5次。 

  • 如圖標示,百揚投資代表人 [歐晉德]為前任,會議期間迄任月會是改選前一月(2023年5月),新/卸任欄位標示為[卸任]; 
  • 百揚投資代表人後任者為吳玲綾,因此會議起日啟任月會是改選該月 (2023年6月) ,新/卸任欄位標示為[新任]; 
  • 而若改選後原董監事續任,新/卸任欄位為空白,會議期間迄任月和會議起日啟任月與開會起訖相同。 

TEJ「董監出席狀況彙總-開會次數」

本資料庫提供每年度董事會和各個功能性委員會統計後的資訊,可以看出該年度除了董事會外,其他功能性委員會的運作情形(開會次數和人數)。 

TEJ提供欄位說明可對應開會的會議類型,如董事會的會議類型為[A],永續經營委員會為[Q],利用代號有助於使用者整理大量資訊時更好的對應與處理資料。

亞泥(1102)於2023年年報揭露,當年度除了董事會(A)開會7次之外,另有審計委員會(B)開會6次、提名委員會(H)開會1次、薪酬委員會(I)開會2次以及永續經營委員會(Q)開會3次。 

另外,透過[當年最末屆在職人數]可以了解會議的開會人數,如董事會(A)在開會迄日仍在職的人數是15位、審計委員會(B)是5位、提名委員會(H)是3位、薪酬委員會(I)是3位以及永續經營委員會(Q)是5位。 

TEJ「董監出席狀況彙總-出席率」

本資料庫彙總「董監出席狀況明細」的資訊,提供每年度董事會和各功能性委員會統計資訊,可觀察該年度董事會及功能性委員會的運作情形(開會次數和出席率)。 

亞泥2023年度董監出席狀況彙總-開會次數

如圖示,亞泥(1102)公司董監事整體於2023年董事會的平均出席率為96.15%。 

  • 董事長的出席率100%(董事長是否親自出席也是公司治理評鑑考量之一)。
  • 其他委員會包含薪酬委員會、審計委員會及提名委員會,2023年平均出席率為100%。
  • 各功能性委員會因成立日期不同,彙總資料庫亦提供委員會成立日供參考。 

👉延伸閱讀:董監事名單藏蛛絲馬跡?經營權易手有其徵兆,來看個案分析

🔷資料庫內容與應用情境

TEJ「董事會與功能性委員會出席資料庫」不僅可作為治理資訊透明化的工具,更能協助外部投資人、法人、研究機構與公司治理相關單位針對董事參與程度進行分析與決策。以下列出五種典型使用情境: 

1.投資人/機構:公司治理監控與選股依據

投資人可透過董事與委員會出席率觀察公司治理是否落實。若董事長或關鍵成員長期未出席,可能反映治理制度流於形式,影響投資決策與風險評估。

  • 透過「董監出席狀況明細」的出席率的排序,可以辨識該公司最常缺席者。
  • 出席資料可搭配公司治理評鑑、董監改選名單等,做為投資人評估「擬支持人選」是的量化依據。 

👉延伸閱讀:機構投資人如何打造有效議合?ESG數據聚焦議合內容

2.外部顧問與研究機構:納入治理強弱或治理風險分析架構

ESG 評等機構、公司治理顧問與券商研究部門等,可利用本資料追蹤功能性委員會的實質運作程度及參與密度。

  • 功能性委員會開會次數與委員平均出席率,可作為治理強弱或治理風險的評估依據,提供企業建議或對外評等。 
  • 透過「董監出席狀況彙總-出席率」開會次數的跨公司比較,可以觀察委員會是否形同虛設(排除剛成立者)。 

3.學術研究與制度改革:追蹤治理結構與法規變動成效 

本資料庫歷史資料自2006年起,具備長期歷史資料與完整標準化欄位,適用於橫斷面分析與縱向趨勢研究 

  • 探討法規變革(如審計委員會強制設置)對董事實質參與程度的影響。
  • 分析出席頻率與公司績效、財務表現或風險事件發生頻率之相關性研究。 

4. 媒體與監督團體:揭露治理落實或缺失的具體工具 

記者、分析師與監督團體可快速查詢某董事與委員會的實際參與狀況,揭露治理運作是否流於形式。

  • 搭配 ESG 評等、股東倡議行動,提升揭露深度與可信度。
  • 揭露企業的公司治理落實程度,有助於推動企業回應社會期待,提升治理透明度 

讓治理從「有設置」走向「有參與」

企業的董事會與功能性委員會運作情形,透過TEJ董監出席狀況資料庫,系統性整理出席紀錄,讓使用者得以評估公司治理落實程度,進而監督企業,邁向[責任治理]之路。

若您對於本文介紹之資料有興趣,歡迎進一步聯繫TEJ了解更多!👉聯絡我們
☎️ 電話:02–87681088 ✉️ 信箱:tej@tej.com.tw

延伸閱讀

返回總覽頁
Proce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