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目標:2015巴黎協定至今 台灣企業跟進了?

減碳、碳排、碳排指數
圖片來源: Unsplash

前言

2015年12月12日,全球195個國家共同通過《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其主旨為使本世紀均溫與工業革命前均溫相比增加不超過2℃。 台灣雖非簽約國之一,仍舊於該議題盡一份心力,朝著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如今六年過去,台灣在減碳這條路上是否明顯向前?抑或只是原地踏步?因此,本文計算一個量化指標─碳排指數,以2015年當作基期(基期碳排指數等於100),分析自從2016年起,全市場與各產業的碳排趨勢。碳排指數數值愈高,表示執行減碳策略的效果愈不理想。

碳排放資料觀察

資料來源

碳排資料主要來各公司永續報告書,公司若無上傳永續報告書,抑或是永續報告書無揭露碳排數據,則以公開資訊觀測站提供的各公司股東會年報碳排資料為輔。

封面年度不同,提供同年度的資料可能也不同

多數公司永續報告書的碳排資料,除了揭露當期數據之外,也會一併提供去年甚至近年的數據。以台泥(1101)封面年度2020年的永續報告書為例,其碳排揭露資料年度2017年至資料年度2020年的數據。如果不同報告書之間的碳盤查範圍不一致,引用資料就會失真,例如潤泰全在 (2915)封面年度2018年與封面年度2019年這兩本永續報告書為例,揭露資料年度2018年的碳排數值分別為35,586(噸)與454.08(噸),差距如此大的原因是2018年盤查的是楊梅廠,但2019年盤查的是辦公環境。

本文計算每單位營收碳排變化時,優先使用同一本永續報告書提供的數據,能夠盡量避免誤差產生。

減碳、碳排、碳排指數
表一、潤泰全(2915)不同封面年度永續報告書計算單位碳排變化結果彙整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碳排指數編製

指數編制重點如下:

  1. 使用SASB產業分類的11種主產業分類,作為分類碳排指數。 (SASB產業分類介紹,請參考TEJ新報48期)
  2. 成分股為台灣上市櫃公司,且可取得當年與去年碳排資料。若無,則剔除成分股。
  3. 產業單位碳排指數
    • 基期為2015年,基期點數為100。
    • 利用成分股碳排總和與營收總和計算單位營收碳排,取得每年度單位營收碳排變化。
    • 由基期開始連乘各年度單位營收碳排變化連乘。

※營收與碳排可能因產業特性而有特殊情況,例如:營造業的全部完工法,年度可能有碳排但無營收;或製藥業開發階段無營收但有碳排,因此除了看每單位營收的碳排,另可關注產業總碳排量。

  1. 產業總碳排指數
    • 基期為2015年,基期點數為100。
    • 利用成分股碳排總和,取得每年度總碳排變化。
    • 由基期開始連乘各年度總碳排變化連乘。
  1. 個股碳排指數:與上述產業作法相似,但若個股有當年營收為零/碳排為零/無公告碳排資料,則不計算。
減碳、碳排、碳排指數
表二、2016年至2020年 各產業單位碳排指數結果彙整
減碳、碳排、碳排指數
表三、2016年至2020年 各產業總量碳排指數結果彙整

個別產業與企業指數結果分析

以下篩選幾個產業與個別企業的指數結果分析:

金融業

觀察金融業,即使碳排與基期相比有所提升,然而營收提升的幅度更大。碳排經由單位化之後,衍生產業單位碳排指數的數值優於基期,這種結果符合兼顧營收成長與碳排管理。

金管會近年嚴格監督金融業者落實環境保護,除了2016年數因為國泰金(2882)、中信金(2891),以及富邦金(2881)三家擴大案碳盤查範圍,而使單位碳排指數飆高,接下來年度逐年下降,進步幅度極高。

可再生資源與替代能源產業

可再生資源與替代能源產業,2020年的產業單位碳排指數,不僅劣於基期,數值還高達164.57。深究原因除了每年度有效成分股太少之外,該產業總量碳排最高的公司─永豐餘(1907),其每單位營收碳排分子與分母的變化不同步,影響產業指數高度與其連動。

而永豐餘也是因2018年調整碳盤查範圍,影響數據解讀。

台達電(2308)

提到環境保護模範生,台達電(2308)可說是不二人選,歸因於公司目標2030年以前達到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且陸續在校區建設綠色建築,加上連續十一年入選道瓊永續指數「世界指數」(DJSI World),使得台達電能夠成為節能減碳的最佳代表。台達電個股單位碳排的表現確實亮眼,數值與基期相比減少超過一半。

慧洋-KY(2637)

慧洋-KY於2018年每單位營收碳排由0.1396(噸/仟元營收)降至0.001566(噸/仟元營收),導致當年單位碳排指數數值由110.70,大幅減少變成1.24。研究該公司2018年的永續報告書,得知當年碳排大幅減少的原因,是因為自2018年起碳排揭露項目新增範疇三,且將大量碳排數據由範疇一移至範疇三。

減碳、碳排、碳排指數

結論

根據計算結果,雖然全市場的總量碳排指數數值大於基期數值100,假若考量整體營收變化的影響,衍生單位化之後的單位碳排指數,則全市場的單位碳排指數數值由2015年基期數值100降至2020年數值84.19,每年減少約3%幅度,表示在追求營收成長的同時,台灣整體上市櫃企業同時有效改善碳排。

然而碳排放資料最大限制在盤查範圍的變化影響數據的解讀,TEJ的碳排放量資料庫除了將範疇1到3的碳排資訊完整揭露,區分揭露年度(永續報告書封面年度)及報導年度,也同時說明盤查範圍,讓使用資料時可以清楚了解各年度是否在同一基準上比較。TEJ在TESG永續發展指數編制上,已經加入企業碳排的進步程度作為E環境構面的評估,未來將深入運用碳排指數,分析企業與產業的減碳策略成效。

延伸閱讀

欲瞭解完整碳排指數編制與分析結果,請點選以下連結👇
E Journal專文

更多ESG資料,請參考👇
TEJ新報39期

如各位讀者對於此文章有任何不清楚或想進一步了解
歡迎你於留言版留言或來電、來信詢問
☎️ 電話:02–87681088 ✉️ 信箱:tej@tej.com.tw

返回總覽頁
Proce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