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在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成為國際永續揭露新趨勢之際,企業與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挑戰不再是「是否揭露」,而是「如何有效量化自然風險」。無論是確認場址是否接觸敏感地區,或是掌握自然保育區重疊範圍,多數單位都需面對圖資分散、地理系統操作門檻高、評估流程技術繁瑣等難題。尤其當圖資來自不同來源、格式不一,處理過程常需耗費大量技術資源與人力,導致自然風險評估難以落地執行。
TEJ推出「TNFD自然相關實體風險等級評估」,透過整合全台自然保育相關圖資,並依據TNFD建議指引與內政部國土分類標準,自動化完成地點座標轉換、圖層疊套、重要性權重計算與風險量化分析。企業與金融機構無需具備GIS或程式技術,即可取得符合TNFD架構、具在地辨識度的自然風險等級,加速TNFD評估流程、提升策略規劃效率,讓自然風險真正轉化為可管理、可揭露的行動依據。
📍您可能也想了解: ▶TCFD實體風險災害損失評估專案
相較於著重氣候變遷的 TCFD,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進一步將關注範圍擴大至整體自然生態,包括土地、水資源、海洋與生物多樣性。為協助企業標準化揭露流程,TNFD 推出 LEAP 方法學,從「定位、評估、評判到準備」四個步驟,系統性評估企業與自然環境的依存與風險。其中,「定位(Locate)」階段聚焦於判斷企業場址是否位於自然敏感區,是整體風險評估的關鍵起點。
在 TNFD 「定位(Locate)」階段,企業與金融機構正面臨自然風險揭露挑戰——圖資分散、技術門檻與流程複雜,讓自然風險難以有效量化與管理。 自然相關實體風險的評估及衡量涉及地理資訊的定位及圖資疊套,對企業及金融機構而言圖資的選用、地理系統使用及風險評估處理,成為難以解決且令人頭痛的難題。在進行實體風險評估時多會遇到以下難題:
目前國內外自然相關實體風險少有整合性工具,國多數外標竿以網格方式進行呈現,對於台灣地區全島判斷為單一風險等級,細緻風險區辨不足,而國內圖資多分散於農業部、海保署、環境部、經濟部、交通部等不同來源,且多數僅提供原始圖資,難以直接做出風險等級判別。
自然相關圖資種類眾多,不同自然保護區在法規上重要性不一。如何選用合適的圖資進行套疊分析,並將圖像資料轉化為數據資料,若對GIS系統操作不熟悉,難以進行風險等級分析。 ‘
在評估前端,使用者需自行進行「地址正規化」與經緯度轉換;後端還需撰寫程式、操作GIS系統,才能完成圖層清理、疊套與量化。整個流程不僅技術門檻高,更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
👉延伸閱讀:TNFD風險評估-企業營業場域是否對生態系及生物群落具高度影響?
TEJ TNFD自然相關實體風險等級評估,依循TNFD建議指南,並蒐集國內相關圖資,根據內政部國土功能分類標準進行重要性分類,將複雜圖層分類與權重評估標準化,以地理位置為基礎,分析企業或金融機構場址所處環境的自然風險暴露程度。 透過TEJ評估方法,免除使用者圖資蒐集所需耗費的時間及人力,產出符合TNFD精神,以在地化資訊之自然相關實體風險評估。
整合農業部、海保署、環境部等多個來源圖資,依內政部國土保育分類進行重要性分類,並將圖資區分「生態系保護」與「物種熱區」兩大構面,給定 VH/H/M/L 等重要性等級。
分類依據 | 保護區域類型 | 重要性 | 圖資 |
---|---|---|---|
保育地區第一類 | 自然保留區 | VH | 林保署 |
野生動物保育區 | VH | 林保署 | |
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 VH | 林保署 | |
自然保護區 | VH | 林保署 | |
水庫蓄水範圍 | VH | 水保署 | |
飲用水水質保護區 | VH | 水保署 | |
一級海岸保護區 | VH | 水保署 | |
國際、國家級重要濕地 | VH | 林保署 | |
保育地區第三類 | 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 | VH | 林保署 |
災害敏感 | 地質敏感區 | VH | 林保署 |
災害敏感 | 土石流潛勢溪流 | VH | 林保署 |
保育地區第二類 | 國家風景區 | H | 林保署 |
保育地區第二類 | 森林遊樂區 | H | 林保署 |
保育地區第二類 | 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 | H | 水保署 |
鄰近國土保育地區 | 國土生態綠網 | M | 林保署 |
相同分類圖層進行疊套,若重要性不同則以較高者計算。並賦予圖層等級相對應權重。
將企業廠址轉換為經緯度座標,自動與圖資疊圖,計算交集範圍與影響比重。
將生態與物種兩構面矩陣化,量化風險等級(1 至 5 級),形成可直接應用於揭露與風險管理的報告內容。
TNFD自然相關實體風險分級評估,從廠址到圖資,一站完成風險量化
TEJ 結合農業部、海保署、林業保育署等多個資料來源的自然保育圖資,依據 TNFD 指南與內政部國土分類標準,自動將原始圖層進行分類與權重整併,轉換為具體風險等級。使用者無需自行蒐集與轉檔,即可取得具在地化辨識度的風險評估結果,顯著減少時間與技術成本投入。
TEJ 採用二構面矩陣架構(生態系保護 × 物種熱區),量化產出 1 至 5 級風險分數,並搭配地圖視覺化結果,呈現企業場址與高敏感區域之重疊範圍與比重。不再僅以「全島同級」概念籠統處理,自然風險差異具體可見,利於揭露與決策。
TEJ 將技術門檻全面下放,使用者無需熟悉 GIS 系統或撰寫程式,只需提供場址資料,即可完成從經緯度轉換、圖資疊套,到風險等級產出的全流程作業。大幅簡化 TNFD「定位(Locate)」階段的工作流程,加速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永續轉型步調。
TEJ TNFD 自然相關實體風險等級評估,協助企業與金融機構掌握場址與自然保育區、物種熱區的風險重疊情況,轉化為可量化、可管理的揭露內容。以自動化系統整合圖資、簡化流程,減輕技術門檻與作業負擔,讓自然風險不再只是合規項目,而是驅動永續決策的關鍵依據。
TEJ同時也提供TCFD轉型風險的範疇三碳排放核算解決方案,及TCFD實體風險評估解決方案,若對於以上內容想進一步了解服務,請參考ESG永續發展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