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的風險評估-企業營業場域是否對生態系及生物群落具高度影響?

TN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的風險評估-企業營業場域是否對生態系及生物群落具高度影響?

Photo by Freepik

前言

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於2021年 COP26會議上宣布成立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ISSB於2023年6月公布第一號公報《一般性永續相關揭露要求》(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Disclosure of Sustainability-related Financial Information, 以下簡稱S1)及第二號公報《氣候相關揭露要求》(Climate-related Disclosures, 以下簡稱S2)。

▶️延伸閱讀:接軌IFRS永續揭露準則 S1、S2! 一文看懂台灣永續準則的演進

一般用途財務報導之目的在協助從事投資及授信決策。IFRS S1主要規範財務報導個體揭露其永續相關風險與機會之資訊,企業在揭露財務報導資訊時只在揭露符合財務報告使用者共同需求所需之財務資訊,以符合使用者之決策有用性;企業在揭露永續相關資訊時亦需要基於符合使用者需求揭露一般用途之永續資訊揭露,以協助了解永續相關財務資訊,符合有用性,意即無論是財務資訊抑或是永續相關資訊,其揭露均須基於使用者決策有用性為目的。

依據TNFD基本建議指南,企業在評估TNFD時須辨別與評估四種自然相關問題:依賴、影響、風險與機會。在報告時各組織應詳細描述四者關係。本文研究主要目的在評估企業本身之地理位置與生態系及生物群落是否存在高度影響。

本文主要以公開發行以上公司的台灣場域為研究對象,建廠或置辦辦公室之場域若非於台灣場域者不在評估範圍。其次,組織營運據點包含不同類型(如工廠、辦公室、銷售據點、倉儲中心等),而各類型的營運活動有不同,同時其營運規模大小對自然環境的依賴與影響也就有所不同,但目前缺乏各營運據點之場域大小,故以各場域地址為環域評估圓心進行評估。

TEJ先前已針對淡水、海洋、生物足跡這些領域撰寫專文,評估自然風險衡量,可以參考下方連結:

🔗淡水領域的自然風險衡量

🔗海洋領域的自然風險衡量

🔗物足跡的自然風險衡量

🔗綜合構面評估-自然風險衡量

自然風險等級評估方法說明

依循S1應用指引B29及B30規定,企業於採用永續揭露準則時,企業揭露之資訊項目若具有共同特性應彙總資訊,反之則不應將資訊彙總。企業個體不得以不重大資訊模糊重大資訊,或將非類似之重大資訊項目彙總,以降低永續相關財務揭露之可了解性。

企業個體可能需要細分永續相關風險與機會之資訊(如按地理位置或考量地緣政治環境),地理位置之永續相關風險需要依據共同特性之資訊。

圖1為TNFD基本建議指南及LEAP評估指南,由定位(Locate, L)評估構面之建議揭露事項可發現,企業在定位評估上需:

  • (1)辨認出企業本身及上下游價值鏈之營運模式及營業活動位置
  • (2)這些營業活動位置中哪些營業場域對自然存在中度以上依賴及影響
  • (3)這些營業場域與哪些生物群與生態系有關聯

由於依據TNFD基本建議指南,企業初次採用TNFD時可由企業本身做起,因此本文依據企業各營業場域在不同緩衝區範圍內,與生物群及生態系有關圖資進行疊套,藉以評估物種熱區及生態系保護之等級,並將兩個等級以相加後無條件進位方式作為自然風險等級之評定,而營業場域位置與自然之依賴與影響,後續將會再撰寫專文進行論述。

圖1、TNFD建議LEAP評估流程

圖1、TNFD建議LEAP評估流程

資料來源:TNFD正式版本建議指南(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version 1.0)、TEJ翻譯

生態系保護

生態系保護等級係依據我國內政部國土功能分區進行分類,其敏感區域依等級分為極高(Very High, VH)、高度(High, H)、中度(Medium, M)、低度(Low, L)及極低(Very Low, VL)五個等級。

考量不同圖資之間存在重疊情況,本研究應用GIS圖資疊套方式,將不同圖層資料進行交集疊套,若敏感性區域高與敏感性區域較低之圖層資料存在交集時,該交集歸屬高敏感性等級圖資(如國家公園(敏感區域等級為VH)與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敏感區域等級為H)若存在交集區域,則該交集區域等級為VH非H。

進一步針對場域位置,以環域半徑1公里、2公里、5公里、10公里及15公里為基準進行評估,在不同環域半徑內,套疊不同敏感區域等級,計算其占比,並依其重大性給予不同權重,以評估不同環域半徑的情況下,是否屬於生態系敏感區域,劃分為1至5等級。其中,等級1為極低生態系敏感區域,等級5為極高生態系敏感區域。

表1、生態系保護等級標準

國土功能分區保護區類型法源敏感區域等級
國土保育地區第一類自然保留區文化資產保存法VH
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野生動物保育法VH
自然保護區森林法VH
國有林事業區內之國土保安區、保安林地、其他公有森林區森林法VH
水庫蓄水範圍水利法、水庫蓄水範圍使用管理辦法VH
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區飲用水管理條例VH
一級海岸保護區海岸管理法VH
國際、國家級濕地濕地保育法VH
國土保育地區第三類國家公園國家公園法VH
國土保育地區第二類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森林法、觀光發展條例H
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自來水法H
國土保育地區第四類其他都市計畫區內河川範圍圖都市計畫法H
鄰近國土保育地區據點國土生態綠網M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物種熱區

物種熱區等級仍依循《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自然風險評估-綜合構面評估》一文說明之評估方式,依據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供之「脊椎動物潛在範圍」、「紅皮書受脅植物重要棲地」、「水鳥熱點」,並參考「生物多樣性熱點」進行評估,以圖層疊套次數作為衡量標準。

本研究依據套疊圖資次數予以分類,將套疊次數0至4次圖資面積分別計算其面積占比,並給予相應權重數,於加權後以常態分配模式給予1至5級的物種熱區風險等級。其敏感區域依等級分為極高(Very High, VH)、高度(High, H)、中度(Medium, M)、低度(Low, L)、及極低(Very Low, VL)五個等級。

本研究進一步針對場域位置,以環域半徑1公里、2公里、5公里、10公里及15公里為基準進行評估,在不同環域半徑內,套疊不同敏感區域等級,計算其占比,並依其重大性給予不同權重,以評估不同環域半徑的情況下,是否屬於物種熱區敏感區域,劃分為1至5等級。其中,等級1為極低物種熱區敏感區域,等級5為極高物種熱區敏感區域。

將生態系保護及物種熱區等級綜合評估後的自然風險等級

完成生態系保護等級及物種熱區等級之考量後,將兩個構面進一步綜合討論,亦即不同環域半徑內,生態系與物種之間的交疊效果,並將兩個等級以相加後無條件進位方式進行等級評定,也就是政府在自然敏感度越高、物種熱區越高的區域會以越嚴格的法規進行保護,為避免在評估自然風險等級存在生態系保護屬非常嚴重、物種熱區屬微不足道時,自然相關風險等級將其評定為輕微或微不足道,因此將兩構面評級結果相加後無條件進位方式作為最後評估結果。

該區域所孕育之物種可能越多,其結果如表2所示:

表2、自然風險等級分布評定表

  物種5 物種4 物種3 物種2 物種1
生態系 5 5 5 4 4 3
生態系 4 5 4 4 3 3
生態系 3 4 4 3 3 2
生態系 2 4 3 3 2 2
生態系 1 3 3 2 2 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自然風險評估同時考量生態系保護構面及物種熱區構面之交互影響,並參考澳洲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景點部門出具之《評估與受威脅物種及受威脅生態聚落相關生物多樣性保護風險指南》(2023)風險後果(Consequence),將自然風險影響分為微不足道(negligible)、輕微的(minor)、中度(moderate)、重要的(major)、非常嚴重的(severe)五個等級。 

研究樣本-公開發行以上公司的營業場域及產業分布

本研究以台灣公開發行以上公司為研究樣本,場域位置以母公司據點衡量,非以集團方式進行衡量。產業分類依據則參考IFRS S2之產業分類及TNFD產業指引,以SASB產業分類作為產業分類依據,SASB產業場域數量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營業場域數量最高產業為「食品零售商與配銷商」有12,406個場域(占整體樣本36.33%),主要公司為統一超、全家、及三商家購,多以實體零售為主;其次為商業銀行業(占整體樣本10.74%),多以各銀行業之分行為主。

表3、研究樣本之產業分布狀況

產業 數量 產業 數量 產業 數量
服飾、配件與鞋類 517  餐飲 1,811  廣告與行銷
電器製造 169  菸草 124  賭場與博弈
裝潢材料與家具 67  生物科技與製藥 350  教育 107 
電子商務 藥品零售商 420  旅館與住宿 74 
家用與個人產品 213  健康照護提供 73  休閒設施 199 
多線和專業零售商與配銷商 2,667  健康照護配銷商 32  媒體與娛樂 101 
玩具及體育商品 119  醫療設備與用品 293  專業與商業服務 209 
煤炭運營 82  電力公用事業與發電 電子製造服務與原廠設計製造 91 
建築材料 149  工程與建造服務 274  硬體 1,517 
鋼鐵製造商 63  天燃氣公用事業與配送 18  互聯網媒體與服務 10 
金屬與採礦 11  房屋營造 167  半導體 1,003 
石油和天然氣-精煉與行銷 1,001  不動產 軟體與資訊科技服務 150 
資產管理與信託業務 不動產服務 478  電訊服務 1,148 
商業銀行 3,667  廢棄物管理 76  空運與物流 141 
消費者金融 12  自來水公用事業與服務 航空 33 
保險 302  燃料電池與工業電池 17  汽車零件 284 
投資銀行與經紀商 542  紙漿與紙製品 58  汽車 30 
抵押融資 38  太陽能科技與項目開發商 63  汽車租賃 14 
農產品 263  風力科技與項目開發商 22  海洋運輸 32 
酒精飲料 航空航太與國防 46  鐵路運輸 13 
食品零售商與配銷商 12,406  化學 754  公路運輸 97 
肉品、家禽與乳製品 71  容器與包裝 55  總計 34,151 
無酒精飲料 74  電氣與電子設備 592     
加工食品 111  工業機械與物品 59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想收到更多財金新知?立刻訂閱TEJ電子報!

生態系保護評估結果

表4為生態系保護於不同環域半徑下之等級分布狀況。由表可知在環域半徑1公里條件下,生態系保護等級評定為等級1(極低生態系敏感區域)占比為55.94%,等級1至等級3(即中度敏感區以下)合計占比為98.67%。若將環域範圍擴大可發現,生態系保護等級評定為等級1占比逐漸下降,等級2及等級3占比逐漸升高。等級1至等級3(即中度敏感區以下)合計占比緩步下降的趨勢顯示,就生態系保護等級評估而言,台灣公開發行以上企業之營業場域多設置在非自然保護區域範圍內。

以場域地址為中心,半徑1公里內多為高度或極高敏感區域場域數僅有455家,以統一超、全家及三商家購等實體零售店為主,占等級4及等級5樣本的53.85%;其次為石油和天然氣-精煉與行銷產業,以中國石油加油站為主,占等級4及等級5樣本之10.99%。若將環域範圍擴大可發現,被評定為高度或極高敏感區域場域仍以「食品零售商與配銷商」及「石油和天然氣-精煉與行銷產業」為主。此顯示零售業者及加油站業者因應民眾的購物及行車的便利性,於高度或極高敏感區域場域設置便利商店及加油站。

表4、生態系保護等級分布

生態系保護 生態系 1 生態系 2 生態系 3 生態系 4 生態系 5 範圍合計
半徑_1km 19,104 (55.94%) 10,691 (31.31%) 3,901(11.42%)  369(1.08%)  86(0.25%)  34,151(100.00%)
半徑_2 km 13,825(40.48%)  15,599(45.68%)  4,118(12.06%)  522(1.53%)  87(0.25%)  34,151(100.00%)
半徑_5 km 4,989(14.61%)  23,393 (68.50%) 5,147(15.07%)  538(1.58%)  84(0.25%)  34,151(100.00%)
半徑_10 km 1,788(5.24%)  22,581(66.12%)  9,190(26.91%)  529(1.55%)  63(0.18%)  34,151(100.00%)
半徑_15 km 26(0.08%)  17,626(51.61%)  15,552(45.54%)  903(2.64%)  44 (0.13%) 34,151(100.00%)
等級合計 39,732(23.27%)  89,890(52.64%)  37,908(22.20%)  2,861(1.68%)  364(0.21%)  170,755(10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5為物種熱區於不同環域半徑下之等級分布狀況。由表可知在環域半徑1公里條件下,生態系保護等級評定為等級1(極低生態系敏感區域)占比為33.38%,等級1至等級3(即中度敏感區以下)合計占比為97.65%。若將環域範圍擴大可發現,生態系保護等級評定為等級1占比逐漸下降,等級2及等級3占比逐漸升高。等級1至等級3(即中度敏感區以下)合計占比有緩步上升的趨勢,顯示就物種熱區等級評估而言,台灣公開發行以上企業之營業場域多設置在在中度物種敏感區域範圍內。

以場域地址為中心,半徑1公里內多為高度或極高敏感區域場域數僅有701家,以統一超、全家及三商家購等實體零售店為主,占等級4及等級5樣本之35.52%。其次為商業銀行產業,以中信銀及富邦金為主,占等級4及等級5樣本之8.27%。若將環域範圍擴大可發現,被評定為高度或極高敏感區域場域仍以「食品零售商與配銷商」及「商業銀行產業」為主。

表5、物種熱區等級分布

物種熱區物種_1物種_2物種_3物種_4物種_5範圍合計
半徑_1km11,400(33.38%) 11,583(33.92%) 10,467(30.65%) 680(1.99%) 21(0.06%) 34,151(100.00%)
半徑_2 km8,461(24.78%) 13,094(38.34%) 12,378(36.24%) 217(0.64%) 1(0.00%) 34,151(100.00%)
半徑_5 km5,477(16.04%) 13,850(40.56%) 14,697(43.04%) 127(0.37%) 0(0.00%)34,151(100.00%)
半徑_10 km2,591(7.59%) 18,894(55.32%) 12,666(37.09%) 0(0.00%)0(0.00%)34,151(100.00%)
半徑_15 km669(1.96%) 27,774(81.33%) 5,708(16.71%) 0(0.00%)0(0.00%)34,151(100.00%)
等級合計28,598(16.75%) 85,195(49.89%) 55,916(32.75%) 1,024 (0.60%)22(0.01%) 170,755(10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實體災害評估金融業風險

表6為自然風險等級於不同環域半徑下之分布狀況。由表可知在環域半徑1公里條件下,自然風險等級評定為等級1(極低自然風險敏感區域)占比為22.10%,等級1至等級3(即中度敏感區以下)合計占比為99.00%。若將環域範圍擴大可發現,自然風險等級評定為等級1占比逐漸下降,等級2及等級3占比逐漸升高。等級1至等級3(即中度敏感區以下)合計占比緩步上升的趨勢顯示,就自然風險等級評估而言,台灣公開發行以上企業之營業場域多設置在自然風險等級中度敏感區域範圍內。

以場域地址為中心,半徑1公里內多為高度或極高敏感區域場域數僅有345間,以統一超、全家、及三商家購等實體零售店為主,占等級4及等級5樣本之52.17%;其次為石油和天然氣-精煉與行銷產業,以中國石油加油站為主,占等級4及等級5樣本之9.57%。若將環域範圍擴大可發現,被評定為高度或極高敏感區域場域仍以「食品零售商與配銷商」及「石油和天然氣-精煉與行銷產業」為主,顯示零售業者及加油站業者因應民眾的購物及行車交通的便利性,於高度或極高敏感區域場域設置便利商店及加油站。

表6、自然風險等級分布

自然風險自然 1自然 2自然 3自然 4自然 5範圍合計
半徑_1km        7,546(22.10%)   18,734(54.86%)     7,526(22.04%)       339(0.99%)     6 (0.02%)34,151(100.00%) 
半徑_2 km        5,419(15.87%)   17,041(49.90%)   11,390(33.35%)       300(0.88%)     1(0.00%) 34,151(100.00%) 
半徑_5 km        2,741(8.03%)   13,000(38.07%)   18,281(53.53%)       129(0.38%) 0(0.00%)34,151(100.00%) 
半徑_10 km        174(0.51%)   14,943(43.76%)   18,963(55.53%)       71(0.21%) 0(0.00%)34,151(100.00%) 
半徑_15 km            21(0.06%)   16,680(48.84%)   17,394(50.93%)       56(0.16%) 0(0.00%)34,151(100.00%) 
等級合計15,901(9.31%) 80,398(47.08%) 73,554(43.08%) 895(0.52%) 7(0.00%) 170,755(10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額外測試

若僅考慮不同環域半徑內,生態系與物種之間的交疊效果,其評定意涵與原評定差異在於,原自然風險等級評定認為生態系保護與物種熱區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作用,而額外測試不討論生態系保護與物種熱區間之相互作用關係,並將自然風險等級分為低(等級2、3、4)、中(等級5、6、7)、高(等級8、9、10),其評定表如表7所示。

表7、自然風險等級分布評定表

  物種 5 物種 4 物種 3 物種 2 物種 1
生態系 5 10 9 8 7 6
生態系 4 9 8 7 6 5
生態系 3 8 7 6 5 4
生態系 2 7 6 5 4 3
生態系 1 6 5 4 3 2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表8為自然風險等級於不同環域半徑下之分布狀況。由表可知在環域半徑1公里條件下,自然風險等級評定為低度自然風險敏感區域占比為76.95%、自然風險等級評定為中度自然風險敏感區域占比為22.78%、自然風險等級評定為高度自然風險敏感區域占比為0.26%,顯示台灣公開發行以上企業之營業場域多設置在自然風險等級在半徑1公里範圍內多為低度敏感區域,中度敏感區以上約占2成。若將環域範圍擴大可發現,自然風險等級評定為低度自然風險敏感區域占比逐漸下降,中度自然風險敏感區域占比逐漸升高,顯示就自然風險等級評估而言,台灣公開發行以上企業之營業場域多設置在自然風險等級中度敏感區域範圍內。

表8、自然風險等級分布


自然風險 範圍合計
半徑_1km 26,280(76.95%) 7,781(22.78%) 90(0.26%) 34,151(100.00%) 
半徑_2 km 22,460(65.77%) 11,649(34.11%) 42(0.12%) 34,151(100.00%) 
半徑_5 km 15,741(46.09%) 18,387(53.84%) 23(0.07%) 34,151(100.00%) 
半徑_10 km 15,117(44.27%) 19,022(55.70%) 12(0.03%) 34,151(100.00%) 
半徑_15 km 16,701(48.90%) 17,449(51.09%) 1(0.01%) 34,151(100.00%) 
等級合計 96299(56.40%) 74,288(43.51%) 168(0.09%) 170,755(10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結論

依據IFRS S1於指標與目標之相關規定,當某一指標為絕對數衡量或相對於另一指標之衡量結果或質性衡量時,企業應予以揭露資訊,同時須揭露所指用之方法限制級所作之重大假設。

本文所說明之自然風險等級係依循TNFD基本建議指南及LEAP評估指南—定位評估構面,以生態系及物種兩構面進行衡量,以圖資疊套模式進行評估,藉以評估公開發行以上公司之臺灣場域位置在不同環域範圍內,所面臨的自然風險等級。透過整體構面等級及組成部分等級的評估結果,期望能協助企業評估不同場域須採取適合的減緩環境衝擊及友善環境,於撰寫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時適當揭露。

訂閱 TEJ E-JOURNAL 了解更多文章內容!

想獲得更多資訊?ESG永續發展解決方案

企業透過LEAP評估法能有效評估企業營運活動自然相關風險因子,而企業營運活動所在之「地點(Locate)」是評估自然風險的第一步!TEJ TNFD自然相關風險解決方案,依據國際間衡量方式及我國農業部之評估自然風險之方式,協助您面對不同自然風險衡量方式。從評估LEAP評估法中「地點(Locate)」評估階段著手,確保企業能夠全面了解並應對其所處地點的自然風險。透過TNFD解決方案,企業不僅能提升其自然風險管理的能力,還能加強其永續發展的競爭力,從而實現更高的環境和經濟效益。

延伸閱讀

返回總覽頁
Procesing